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外交部回应春节申遗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外交部回应春节申遗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2006年5月20日 “玛纳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玛纳斯》并不是一个主人公的名字,他讲了一家子孙八代人,整部史诗的名字是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名字而得名的。
《玛纳斯》通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和理想,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从头到尾贯彻着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争取自由自由的不懈斗争,表现了被奴役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不仅仅流传在中国新疆,也流传于苏联、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柯尔克孜人聚集的地方。我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玛纳斯》研究中心,政府给玛纳斯奇报酬有力的保护玛纳斯,每年进行各种活动全面保护玛纳斯和玛纳斯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传承才得以继续延续,玛纳斯亦是如此,我们文化中的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去继承,去保护。之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也是因为它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知识是值得每一代人去学习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里面的很多东西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所要学习的精神。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长篇史诗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爱情的故事。一共分为8大部,20余万行。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柯尔克孜族民族史诗《玛纳斯》列入非遗,引起一场国际风波 —不同的声音来自我们的邻国吉尔吉斯斯坦。
吉官方表示,著名的《玛纳斯》史诗属于吉尔吉斯,而不属于中国。为此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吉尔吉斯社会对中国的做法感到不满和愤怒,更有人指责中国盗取了吉尔吉斯的文化。
原来,中国柯尔克孜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约18万人,与吉尔吉斯人是同一个民族,只是汉语称呼有所不同。
吉尔吉斯人起源于南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一带,这里也是匈奴、突厥的发源地和远古印欧雅利安人的聚居地。在最近的一千年,吉尔吉斯人才不断迁徙到今天的天山、阿赖山和伊塞克湖一带,在这个过程中融合了包括汉人在内的诸多部族。中国历史文献中的“ 鬲昆” 、 “坚昆” 、“ 黠戛斯”等都是对"kirqiz"的不同译写。汉武帝时名将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就与其部众留居在叶尼塞河上游的坚昆地。1940年,原苏联考古学家在叶尼赛河上游阿巴干附近挖掘出一个颇具规模的中国式宫殿遗址,被认定为李陵当年的寓所。据唐代史书记载, 黠戛斯人有赤发绿瞳和黑发黑瞳两类,而黑发黑瞳者是李陵之苗裔。唐中宗接见其来使时郑重其词:“尔国与我同宗,非他蕃比” 。清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蒙古后,吉尔吉斯人归属清朝统治,清称其为“布鲁特人”。后来清朝衰落,在1863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将外包括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俄国,布鲁特人被分割为两部分,即今天的吉尔吉斯和柯尔克孜。
一名吉尔吉斯大学教授说:绝大部分吉尔吉斯人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只有几万吉族人,在俄罗斯、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居住着很多吉尔吉斯人,按照中国的逻辑,《玛纳斯》难道也是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
一名民间歌手说:只有吉尔吉斯人才能真正理解《玛纳斯》的内涵。《玛纳斯》中的主要人物领导吉尔吉斯人战胜了中国人,所以《玛纳斯》史诗现在属于中国显得十分荒唐。
而中国方面称很早就和吉方就联合申遗达成共识,但中方多次提议,吉方一直无实质行动,最后只能单独提出申请。关于史诗中出现的“北京”,我国研究者一般认为是“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的音转。而史诗中的“克塔依人”,则是指契丹人。新疆柯尔克孜族在传承《玛纳斯》方面也非常重要:生于阿合奇县的居素甫·玛玛依生前是唯一一位能演唱八部《玛纳斯》的“玛纳斯奇”,当年被誉为“活着的荷马"。
就此中吉双方经过多轮沟通协商,目前已经达成的共识和谅解。2015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吉、德、日等国的专家和研究者充分交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且一致认为,《玛纳斯》来源于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民族,却属于全>天下/span>。中国两国更是商定一同研究、传承、弘扬这一伟大的史诗文化。
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研究《玛纳斯》史诗
中吉两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由于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吉国也已经加入同江油(今属四川绵阳)、成纪(今甘肃秦安)争夺李白出生地的混战。2001年,吉尔吉斯前总统阿卡耶夫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大会上曾表示:“我为李白是我的同乡而感到自豪”。
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
最早的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当时中国统治者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并与西域地区建立贸易关系。这标志着东西方贸易的开展,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扩大和发展,在汉朝、唐朝、辽朝、宋朝等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繁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文化、宗教和科技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于促进东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道路,而是由多条陆上和海上交通线组成的庞大网络,贸易商和旅行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和通道进行交往和贸易。
丝绸之路起于汉武帝时期。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1]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到此,大家对外交部回应春节申遗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外交部回应春节申遗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